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踩油门”向前行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本站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踩油门”向前行

来源:国际商报 

汽车产业合作是中德两国互利共赢的典范。数据显示,汽车及零部件是中国自德进口第一大类商品,今年前10个月进口额近200亿美元,占中国自德进口总额的21.9%。近日,德国大型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采埃孚股份公司宣布,将在近十年内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比从去年的18%提升到30%。

对此,中国商务部表示,近期,不少德国车企陆续宣布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和新能源布局,这是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任票”。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不断加大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投资经营。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产业创新高地,这将为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各国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场属于德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与中国合作伙伴间的“双向奔赴”在40多年来时时上演,而今,双方携手共进、互利共赢更是刻刻不停。

吉林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为更好地发展汽车产业,全省启动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和49个新能源汽车重点配套项目落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本地配套率,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发展。在汽车产业的引领带动下,50余家德资企业在吉林投资兴业,德国已成为吉林省第二大投资来源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

吉林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只是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缩影。“40年来,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成果丰硕,体现了两国经济的互补与融合。展望未来,双方将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地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符合两国利益,也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商务部原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在此前举行的2023中德汽车大会上表示,德国车企在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建设也进一步扩大,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强化本土供应链整合,通过并购、投资等合作方式,从核心部件到整车生产,再到智能化全面中国本土化,为其他合资品牌在华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样本。德国众多中小企业非常关注中国市场,积极寻求对华合作,双方产业资源的深度协同将带动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落地,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当前,新能源浪潮正在推动全球产业发展变革,也在推进中德汽车产业深化合作。吉林省副省长李国强表示,吉林正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了绝佳机遇。

“我们应超越传统汽车领域的技术转让和车型导入的合作模式,发挥双方的工业基础、技术积累等优势,依托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深化各领域的创新合作,推出成熟可靠的产品,构筑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合作优势,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李国强表示,同时,中德汽车企业可以携手促进汽车产业革新,激活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领域的合作活力。双方围绕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等旗舰项目,瞄准汽车“新四化”,实施全体系、数智化转型,培养数字化人才,重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集群,推动汽车产业硬件变革、软件变革、服务变革、生态变革,为强化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如今,低排放零排放已成为各方发展的共识,汽车产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李国强看来,吉林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富集,双方可以围绕编制汽车产业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探索建立汽车产业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绿色产业链等领域开展合作,取长补短,双向奔赴,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态,走出一条汽车全产业链协同降碳的发展之路,打造中德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协作共赢的新典范。

德国驻华使馆公使葛若海直言,中国吉林是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除大众汽车、一汽大众外,还有非常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业。“目前的投资表明,德国汽车行业企业坚持在中国积极发展,不仅顺应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得益于中国以及吉林省长春市良好的营商环境。”他表示,中国现在已是全球汽车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就产量而言,中国是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仅9月份,中国售出的每三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电动车,这是中国创造的一项纪录,非常值得肯定。同时,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在公司总营业额中占比很高,这说明中国市场巨大。

但葛若海坦言,汽车行业目前面临重大挑战,向数字化和绿色交通转型需要技术支持和持续创新。德国企业希望继续在公平透明的条件下竞争,增强技术实力,在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尤其是与中国合作伙伴一道,直面未来挑战,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和技术上的互利共赢。